当前位置: 首页» 资助管理» 资助育人

资助育人

砥砺科研报国志,奋力拼搏赶路人 ——第十二届“青春榜样”温婕

                                                                   

       温婕,女,汉族,中共党员,生命科学学院2018级生物技术专业本科生。

  该生不忘初心,砥砺奋进。她专注学业,平均绩点4.29,连续两年专业课成绩及综测双第一,多次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及科研创新单项奖学金。她积极投身科研,参与项目《植物比叶重计算方法的适用性-以打孔称重法和Image J软件法为例》同时获第四届全国大学生生物学竞赛三等奖和北京市大学生生物学实验设计竞赛二等奖,并连续三年在学科知识竞赛中获市级二、三等奖。作为学生骨干,她担任班长、学生党支部支委、校学业小导师、生科院助学团分团长等职务,积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连续两年获评校级“三好学生”、2019年度校园励志人物等称号,参与国庆七十周年专项活动获“先进个人”称号。目前已推免至北京大学直接攻读博士学位。 

  

  “每代人有每代人的长征路,每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这条路对于温婕来说是脚踏实地,夯实基础之路;是投身科研,攻坚克难之路;是担当使命,拼搏奋进之路。

  精专业,敢实践,初探科研明大志

  知识是每个人成才的基石,在学习阶段一定要把基石打深、打牢。温婕深知这个道理,因此常常能在课下见到她追着老师问问题的身影,自习室和图书馆她也成了常客,平均每天10余小时的学习时间,周六日也被她规划的满满当当。面对学业,她是十足的完美主义者。她常说:“学习是最不可投机取巧的,把每一门功课学到最好,不单单只为取得优异的考试成绩,更是锻炼一种专注且认真的做事态度。”这样的学习状态她保持了四年,最终她平均学业绩点4.29,14门专业课成绩在95分以上,并连续两年以学业及综合测评双第一的成绩获国家励志奖学金。扎实的专业知识储备也让她连续三年在北京市大学生生物知识竞赛中获得二、三等奖。

  生命科学是实验的学科,生物的学习不能只停留在书本上,更要结合实践不断思考、不断摸索。在大一的一次学业经验交流会上,她意识到想要在本科期间锻炼自己的实验操作和科研思维,最好的方式就是进实验室并且参与学科竞赛。在大一学年,她便参加了第五届北京市大学生物竞赛奇思妙想竞赛。当时的她尚未学习专业课,面对一篇篇难以理解的英文文献早已焦头烂额,通识课和必修课繁重的课业也加重了她的压力,但她没有放弃,而是同团队的小伙伴们一遍又一遍地修改项目书,大到整个设计书的逻辑框架,小到参考文献的一个小小标注格式都不放过。终于她的努力没有白费,她们的项目以第一名的成绩脱颖而出,如愿代表学校参加市赛,最终取得了北京市三等奖的好成绩,在这个过程她中体会到了实验室工作的常态,收获了实验技能与逻辑思维的训练,发现了科学探究的乐趣,也坚定了未来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成为一名科研工作者。

  广尝试,勤思考,明辨方向再出发

  粮食安全、作物育种、生态保护、基因治疗……生命科学还有太多的未知等着去探索,太多的难题等着去攻克。为了确定未来的科研方向,她先后作为项目负责人或核心成员参加了“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专项活动”、“实验室开放基金”、“第四届全国大学生生物竞赛”等项目。在加入宋素胜老师的植物激素与抗逆实验室后,她发现她很喜欢和植物“打交道”,尤其是从分子层面了解到一株小小植物是如何通过各种信号来应对复杂的环境胁迫,这让她第一次感觉到生命的神奇和大自然的伟大。自此,实验室成为了她另一个“小家”,专业课后,她除了在图书馆就是在理科楼602进行科研训练,常常工作到凌晨也丝毫不觉得疲倦。她表示:“虽然实验经常会遇到瓶颈,但解决难题后收获的兴奋感、满足感是在其他事情中无法体会的。”她对于科研的热情投入也得到了一些回报,其中两个项目获校级优秀成果二、三等奖,《植物比叶重计算方法的适用性-以打孔称重法和ImageJ软件法为例》项目获北京市大学生生物学实验设计竞赛二等奖、全国大学生命科学竞赛三等奖,并连续两年获得校级“科研创新奖学金”。

  带着对专业的高度热爱,她将继续深耕生命科学的沃土。在选择继续深造的方向时,她了解到我国大豆高度依赖进口,仅在2020年进口大豆突破1亿吨,进口金额高达395.28亿美元,这将严重威胁国家的粮食安全。国家发改委、农业农村部等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大豆产量与品质问题,因此,她响应国家战略需求,希望培育出具有知识产权的优良品质,提升国产大豆产能,从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最终她也如愿以偿,在保研考核中以专业第一名的成绩保送至北京大学直接攻读博士学位,加入大豆研究团队,目前也紧锣密鼓地投入到新课题中—发掘与大豆结瘤固氮相关的功能基因,助力现代分子育种。中国是人口大国、农业大国,农业科技创新是新时代的发展需要,她将一如既往地投身科研事业,将自身所学应用到实际的农业生产中,为促进我国从农业大国到农业强国的转变做出自身的贡献。

  讲担当,勤奉献,不忘初心显先锋本色

  “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作为年级里第一批党员,她明白不仅要在学业科研上做表率,更要时刻践行初心,担当使命,在各个岗位上都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作为班级班长,在疫情期间协助辅导员老师连续700多天督促班级同学进行“健康上报”,疫情排查落实到每位同学,做到无一错报、漏报;暂缓返校期间,她也主动关心同学们毕业论文、专业实习情况,并主动为参加考研复试的同学提供面试建议。在她的带领下,所在班级学风浓厚、气氛活跃,班内累计获得学科竞赛市级奖项80余项,获全国级奖项的比例高达20%。班级也获得“北京市先进班集体”、校级 “十佳班集体”、校级“活力团支部”等荣誉称号。

  在担任生科院本科生非师范党支部组织委员期间,她前后对50余名入党积极分子展开群众调查并撰写了上万字的调查报告,对30余名党员的发展过程严格把关。在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群众游行”活动中,她兼任后勤保障组志愿者及十三中队队员,圆满地完成了各项工作,最终荣获国庆七十周年专项活动 “先进个人”称号。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之际,她积极参与院系“百年党史、百日追溯”党史学习活动,利用“SKY向阳生长”公众号发布二十余篇公众号推文供院系师生学习。此外,她还积极利用学科优势,前往社区、中山公园开展共建活动,进行爱鸟护鸟、保护生态等科普,产生了积极的社会效应。

  作为校学业辅导团小导师,她多次在线下展开知识点串讲、考前复习活动,全校数十人先后获益其中;受邀为生科院大一的学弟学妹开展学习经验以及学业规划分享讲座。同时,她还担任了生科院助学服务团分团长,多次参与资助宣传大使社会实践活动,为高中母校的学生宣讲国家资助政策;协助辅导员老师一同做好经济困难同学的资助和帮扶工作,学院也获得了校级优秀助学团称号。

  她严谨负责的工作态度,热心真诚的为同学服务,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一致认可。最终,她获得了“海淀助人基金”奖学金,并连续两年获得“五四表彰”校级三好学生、2019年度校园十大励志人物、党员民主评议优秀党员等称号。

  征途漫漫,唯有奋斗。作为一名生科学子,她立志掌握专业知识和科学研究技能,以真才实学服务人民,以创新创造贡献国家!作为一名大学生党员,她一如既往地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以责无旁贷的责任感、舍我其谁的使命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