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首页栏目

心理大讲堂之——适应从“心”开始

  首都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举办

  心理大讲堂之——适应从“心”开始

  主讲:李卫华老师

  

  2016年12月01日下午1点30分,由首都师范大学心理素质教育与咨询中心主办,首都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承办的心理大讲堂之“适应从心开始”综合素质讲座在北二区322室举办。本次讲座由李卫华老师主讲,同学们热情很高,现场座无虚席,首都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2014、2015级同学近200人参加了本次讲座。

  

  讲座一开始,老师就问我们睡眠好不好来引入话题,显然,大多数同学回答的都是不好,老师就说这节课不讲很多理论的东西,而是以案例和互动来上课,使课堂变得更轻松、更简单。这番话一落,班里的气氛就变得不一样了,大家的好奇心和热情立刻被燃起。

  接着老师主要在自己、环境和他人这三方面展开了今天的主题。以北大前段时间流行的“空心病”引入,空心病是指个人总是觉得生活没有意义,找不到自己活着究竟是为什么,以此和同学做了互动,大家很踊跃也很放得开,答了:吃喝玩乐,老师听到这样的答案看起来很开心,并解释:人在18到20多岁的时候,经常在找自己,通俗一点说就是,谁的青春不迷茫,实在不断地探索中,所以找不到自我并不是空心病,那么什么样的人总是会问生活的意义是什么?只有生活不是很如意的人,才会经常想问这种问题,就像一个吃货,他永远不会问为什么要吃这种问题,如果你真正的投入自己去做一件事,哪怕是吃喝玩乐,去享受自己,你就不回去问这种问题,也不会去思考,这样你会过的更轻松、快乐。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这样我们为什么还有心理学这个东西存在,就是因为生活中很多事情还是有矛盾的,老师给我们看了两个图片,一个是后像现象,一个是传图游戏,

  

  

  结果说明记忆与真相是有距离的。之后老师又举了一个案例,来说明,有些事是因为你把黑色部分放大了,才不会注意到它白色的部分。

  所以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还原被歪曲的认知和感受,探索积极的自我体验,接纳自我。

  接着老师讲了环境会影响人的判断,也是通过有趣的案例介绍给我们的,知觉的对比会产生错觉,还有空间上的错觉,在不同的地方对同一件物品的鉴赏就不一样,不论人还是物,都是这样的。所以我们要做的第二件事就是:客观的认识自我,与环境良性互动,培养良好的适应能力。

  最后一点是:看问题是因人而异的。老师又随之抛下了一个问题,己所不欲,是施还是不施?老师给我们举了内向人和外向人在伤心时表现不同的例子,让我们能够深刻的体会到,将心比心有时候是不对的,怎么对一个人,还需要看这个人是什么性格,需要你去怎么对待他。由此生出了第三件事:接纳和理解他人,有效的沟通,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

  最后老师告诉我们,开心不是幸福的全部,比如吸毒的人,他们在吸毒时确实很开心,但是其实他们并不幸福,为了体会一时的快感而放弃自己的健康、家人和钱财,这是不幸福的举动。所以我们要做有他人、有自己、有环境的人。这样才是幸福。

  

  首都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心理素质与咨询中心

  2016年12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