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教育艺术

当前位置: 首页» 青年教育艺术

公告青年教育艺术通知

首都师范大学青年教育艺术研究所简介

1986年2月,在当时中共中央书记处的直接关照下,经北京市委、高教局及北京师范学院党委批准正式成立北京师范学院青年教育艺术研究所,李燕杰担任所长。该所为学校正处级单位,是学校直属单位,下设当代中国青年教育艺术研究室、外国青年教育艺术研究室、行政办公室及资料室,成为全国唯一研究增强青年教育艺术魅力与磁性的青年教育艺术研究机构。研究所开设选修课“教育艺术与演讲美学”,1989年创办公开发行刊物《教育艺术》杂志。1992年5月,郭海燕同志担任青年教育艺术研究所副所长。

1993年,随着学校的更名,该所对外称首都师范大学青年教育艺术研究所,致力于教学、科研、办刊与服务社会等项工作,尤其在教育艺术研究与演讲口才教学方面在全国享有盛誉。1996年7月,郭海燕同志担任青年教育艺术研究所所长。2012年7月,李彩英同志担任青年教育艺术研究所副所长、单位负责人;2021年4月研究所由直属部门调整为副处级单位,挂靠学校学生工作部(学生处),李彩英同志担任青年教育艺术研究所所长

该所自建立36年以来,一直得到从党中央到中共北京市委,从国家教委到我校党委的重视与支持。邓小平、**、胡乔木、胡启立、何东昌、彭佩云、朱开轩、曾德林等领导同志都以不同方式表达了对研究所的关怀。北京市委的领导段君毅、焦若愚、白介夫、李锡铭、贾庆林、徐惟诚、李志坚、龙新民等同志研究所表示过关心与支持。首都师范大学历任领导长期以来关注研究所的长远发展,并给予研究所具体的支持和帮助。

一、创办历程

(一)总结“李燕杰经验”。

1977年,时任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讲师的李燕杰同志以“青年是我师、我是青年友”为座右铭,率先走向社会给青年演讲,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着手,提出并建构铸魂系统工程,被誉为教育艺术与演讲美学研究及实践的倡导者和奠基人。他的大文化论、大教育论、大艺术论思想受到学术界广泛关注,他的演讲美学思想受到社会各界的欢迎与好评。他成为全国最知名、最有影响力的演讲家。

1980年,李燕杰同志在首都师范大学党委支持下,在北京东郊体育馆小礼堂向首都高校领导介绍教书育人经验,受到北京市高校的普遍重视。新闻媒体对此进行广泛报道,引起中央、北京市委及国家教委等部门极大关注。在此之后,李燕杰同志陆续到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及北京师范大学等地演讲,受到热烈欢迎与好评。

1981年,**总书记在中央书记处会议上提出:“要总结李燕杰的经验,培养千万个李燕杰。”要让李燕杰同志出国做“巡回大使”,为驻外使节团及中国留学生演讲。胡乔木、胡启立等同志先后到首都师范大学看望李燕杰同志,肯定他热心做青年工作的成果,鼓励他继续做好青年思想教育工作。后李燕杰等18位全国先进教育工作者受到中央领导的接见。中央领导称赞他们是播撒共产主义真理种子的人。是年李燕杰同志的《和青年谈美》及《塑造美的心灵》等书先后在北京、上海问世,反响强烈。《塑造美的心灵》一书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连同各省印数,销售量逾680万册。

1982年,李燕杰同志应邀到上海演讲,出现“李燕杰热”和“李燕杰现象”。李燕杰同志在文化广场、黄埔体育馆演讲,6天听众逾5万人,在上海产生轰动效应。

(二)建议成立青年研究机构。


1982年7月1—2日,胡乔木和胡启立先后到首都师范大学看望李燕杰同志,建议组织“青年之友”机构,开办“演讲培训”班,逐渐形成一支队伍。7月14日,中宣部、国家教委、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北京市委大学部等五个部门联合举办“总结李燕杰同志的经验”专门会议。中宣部副部长曾德林、教委副主任彭佩云、全国总工会教育工会主席方明、共青团中央书记陈昊苏、北京市委大学部副部长廖叔俊出席会议。首都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施宗恕、副院长王克、学生工作部部长王殿卿到会。会议主题是研究如何总结李燕杰同志的经验,建议成立研究机构,提出要为李燕杰同志选派助手,举办培训班。是年北京市委书记段君毅、团市委书记贾春旺、副书记张福森看望李燕杰同志,鼓励他要不断总结经验,培养接班人。段君毅与首都师范大学领导崔耀先、施宗恕议论应为李燕杰同志选派助手。

19827月胡乔木到北京师范学院看望李燕杰同志


1982年11月,教育部在北京召开北京、上海、广东等九省市高校共产主义思想教育经验座谈会,会议交流并总结了李燕杰同志进行青年教育的成功经验。李燕杰同志提议成立专门的青年研究机构,以使青年研究和教育工作更加科学化、系统化,更加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受到与会者的一致赞同。

1982年12月至1983年初,李燕杰同志应邀到美国演讲,事前集中到中南海202室学习,做出国演讲准备。回国后再次集中到中南海202室总结,为来年出访做准备。之后,李燕杰同志多次出国演讲考察,走访了北美、欧洲15个国家的115个城市,演讲数百场,引起强烈反响。1983年8月25日,郭海燕同志担任李燕杰同志助手。

二、正式成立

(一)成立研究所。1986年2月,李燕杰、王殿卿、郭海燕等同志与有关方面讨论成立青年教育艺术研究机构,得到中央、北京市委及北京师范学院党委的支持。在中共中央书记处的关照下,经北京市委、高教局及北京师范学院党委批准,青年教育艺术研究所正式成立。廖叔俊同志代表北京市委到北京师范学院宣布研究所成立,李燕杰同志任所长。青年教育艺术研究所下设当代中国青年教育艺术研究室、外国青年教育艺术研究室、资料室及行政办公室。确定青年教育艺术研究所的工作性质为:校内校外相结合,科研教学相结合,教书育人相结合。宋任穷、曾德林、浦通修、关世雄、白介夫、陈荒煤、林默涵、艾青、萧军等有关部门领导同志、知名人士为青年教育艺术研究所成立题词,并对研究所给予亲切鼓励与关怀。研究所成立后,聘请刘吉、曲啸、景克宁为兼职教授,朱伯儒、张海迪、彭清一为兼职研究员。

1986年5月,李燕杰同志的著作《塑造美的心灵》及《自强者笔记》在国家出版局、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及中宣部出版局组织的“全国首届优秀青年读物”评选活动中分别荣获一等奖。1988年5月20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首次评审教授,东北师范大学樊万清、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张一、北京师范大学周之良、北京师范学院李燕杰被评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教授。评委会认为,樊万清、张一、周之良、李燕杰等同志长期投身于思想政治教育事业,以满腔的热情,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勇于开拓、创新,用自己的学识和专长,为坚持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出了贡献。这是我国首次开展评审思想政治教育教授。


(二)成立研究会。1986年,中央领导与李燕杰等同志在中南海讨论学潮问题时,李燕杰同志提出:要进一步强化思想政治工作,把全国“青年之友”组织起来,成立一个民间学术团体。1987年,在天津召开的中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年会上,邓力群同志赞誉刘吉、曲啸、李燕杰、朱伯儒、张海迪为教育艺术家。1988年1月中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年会在武汉举行,刘吉、曲啸、李燕杰等同志到会参加。在此次会议上,中央有关领导和中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批准成立中华教育艺术研究会,并建议改研究会作为中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的团体会员。

1988年5月12日,中华教育艺术研究会成立大会在北京举行。袁宝华、赵荫华、腾藤、杨传伟等同志出席开幕式。中华教育艺术研究会的刘吉、曲啸、李燕杰、范曾、李永田、景克宁、庄青、冯远征、郭海燕、公方彬、费路路、伍真、郑焕明等35人到会。大会推选刘吉为理事长,通过《中华教育艺术研究会章程》,确定研究会会铭是:献身、求实、创新、拼搏、韧长。

研究会日常办事机构设在北京师范学院青年教育艺术研究所。李燕杰担任总干事长。确定研究会的工作原则:坚持原则不僵化,坚持改革开放不自由化,坚持正面教育不简单化。全体成员力求通过进行教育艺术研究,总结育人铸魂的最佳功效,并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实现净化心灵、激扬正气、振奋民魂的奋斗目标。研究会成员卓有成效的工作受到了中央及各省市的好评,受到广大青年的欢迎,个人会员发展到上千人,团体会员60余个,演讲上万场,著书上千部,办班上百家,覆盖面上亿人口。


(三)成立杂志社。较长时间的酝酿和准备,李燕杰同志于1989年正式向北京新闻出版局报刊管理处提交了申请《教育艺术》杂志刊号的报告。1989年6月3日,北京新闻出版局正式批准《教育艺术》杂志办刊,主办单位:北京师范学院青年教育艺术研究所;协办单位:中华教育艺术研究会。1990年1月,《教育艺术》杂志创刊,正式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李燕杰任社长,曲啸任主编,郭海燕任副社长及副主编,景克宁任编委会主任


(四)成立丛书编委会。为总结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教育艺术研究成果,青年教育艺术研究所牵头组建了《当代中国思想教育艺术丛书》编委会。1989年12月1日,该丛书首发式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出版发行书目有:《从困惑中走出》、《思想教育演讲集粹》、《思想教育对话撷英》、《思想教育通信择录》、《思想教育范例评析》、《思想教育艺术漫话》、《思想教育方法举隅》。

1991年12月,中华教育艺术研究会成立《当代中国思想教育艺术精华丛书》编委会,李瑞环、刘华清题词,李铁映写序。编委会名誉主席:邵华泽;主任委员:刘吉;主编:李燕杰、公方彬。计划出版图书一百部。发行了《中国之路》,国务院政策研究室主任袁木著;《改革中的精神铸造》,中宣部常务副部长余心言著;《思想方法与理论思考》,《人民日报》社长邵华泽著;《铸魂·艺术·魅力》北京师范学院教授李燕杰著;《时代的思考》,军事科学院政委、上将王诚汉著;《人生·社会·理想》北京师范学院教授郭海燕著等,在社会上产生广泛影响。


三、现状概况

在首都师范大学党委领导和关怀下,青年教育艺术研究所作为校内建所历史长、影响广、贡献独特的研究机构,承担着教学、科研、办刊、服务社会等方面工作。

(一)教学工作。涵盖国培计划项目、为新疆班学员授课、为全校本科生开设通识课、指导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应邀为各院系讲党课、担任演讲与辩论赛评委并做辅导、举办学术讲座等。

2010年研究所承办“国培计划—高中班主任培训”


1.完成国培计划项目。2010年10月、2011年10月完成“国培计划—首都师范大学高中班主任教师培训”项目的教学工作。

2.为新疆班学员授课。为我校第一批新疆和田培训班32位学员讲授《演讲美学》与《社交礼仪》课程。

3.完成本科生及研究生教学工作。每学年为全校本科生开设通识课教育艺术研究《演讲美学》《演讲心理与人格》大学生演讲与口才《人际沟通艺术》《教育艺术与古典文学》《法庭语言艺术》《大学生情爱问题研究》等课程,教学评估成绩平均在90分以上。担任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兼职教师,国家级精品课程《大学生心理健康》主讲教师,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兼职咨询员,为研究生、本科生作心理咨询;为外国语学院、历史学院新生讲授《大学生心理适应与发展》本科生必修课程;为本科生讲授《大学语文》必修基础课程;担任政法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生导师;承担文学院研究生教学任务及硕士生的论文指导工作。

4. 应邀为各院系讲党课,应邀为院系及研究生会协助举办演讲比赛、辩论赛,担任评委并做辅导,举办学术讲座等。

(二)科研工作。涵盖国培计划项目、发表论文与出版著作、科研立项与结题、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等项工作内容。


  1.完成国培计划项目。2010年5月—12月、2011年5月——

12月,完成教育部国培计划—首都师范大学高中班主任培训班的申请方案、课程设置、执行计划等,设计编写《国培计划(2010)高中班主任急需解决的问题汇编》《国培计划(2011)高中班主任经验交流文集》等。在首都师大报开设国培“班主任手记”栏目,在《教育艺术》杂志开设“国培班主任讲堂”栏目,共帮助学员编辑发表论文30篇。

2. 出版著作与发表论文。出版专著及参编著作:《大道有言—李燕杰演讲集》、《总有一种方式让你脱颖而出—李燕杰演讲美学400问》、《新乐府辞研究》、《演讲口才艺术八讲》、《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人生发展》、《高校德育创新与发展成果选编首都师范大学卷》、《教育创新:迈向新起点——首都师范大学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研究文集》等。发表论文:《论大学生在发展过程中的焦虑心态》、《钝感力是解决大学生发展焦虑的有效手段》、《对提高口语表达能力教学方法的探索》、《对营造和谐课堂氛围的初步尝试》、《演讲哲言的诞生》、《谈提高大学生的演讲能力培养》、《吹响青春的号角》、《对我校演讲通识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李燕杰的德育艺术》、《家庭教育国际化与童书国际化》等。

3.完成科研立项与结题。教育部重大项目:全国中小学教师远程教育项目之子课题—班主任培训;教育部项目:大成美育之子课题《教育艺术与演讲美学研究》;北京市社科规划项目:爱国主义教育新论;北京市社科规划项目: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中国教育学会十二五教育科研规划课题:《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校特色建设》;国家一般科研项目:国家自然实体认同研究等。

(三)承办《教育艺术》杂志。以研究所为实体创刊的《教育艺术》杂志为国内外公开发行一般学术期刊,由首都师范大学主办,社长李燕杰主编郭海燕。创刊发行25年以来,荣获“全国百佳优秀期刊”称号历次被北京市新闻出版局评为一级刊物。现在,全所同志共同参与完成办刊行政、发行及编辑文稿等工作。

1.行政工作。研究所办公室职员完成杂志网上统计填报和期刊年检的工作。

2. 完成杂志社相关的法律咨询工作。

3.文稿编辑:研究所全体教师完成每期编审校工作。

(四)服务社会。青研所拥有横跨一步,服务社会的优良传统。

名誉所长李燕杰教授在海内外809个城市演讲6000多,直接听众逾400万人。现任《教育艺术》杂志主编的郭海燕教授,是中共北京市委讲师团特约报告人、中共北京市委讲师团专家团成员、北京市社会主义荣辱观宣讲团特约报告人、北京市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宣讲团成员。

2007年为教育部组织的全国优秀大学生报告团作辅导教师后首场演讲

2006年李燕杰教授赴广西南丹县中学